方言保护工程再添新篇章:AI合成贵阳话语音库收录10万条俚语
近年来,随着普通话的普及,许多地方方言逐渐被边缘化,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方言保护工程。近日,一项名为“方言保护工程”的项目在贵州贵阳取得了显著成果,AI合成的贵阳话语音库成功收录了10万条俚语,为方言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贵阳话作为西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方言,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然而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贵阳话的使用者越来越少,方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。此次“方言保护工程”的开展,旨在通过科技手段,将贵阳话这一地方方言进行数字化保存,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。
据了解,该项目由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、贵州大学、贵州师范大学等机构共同发起,历时两年完成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、录音、整理等方式,收集了大量的贵阳话语音资料。在此基础上,利用AI技术进行语音合成,最终形成了包含10万条俚语的贵阳话语音库。
这一语音库的建成,对于贵阳话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。首先,它为方言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语料,有助于深入挖掘贵阳话的内涵。其次,语音库的建立,使得贵阳话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大,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一地方方言。最后,语音库的数字化保存,为贵阳话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,避免了方言因传承人减少而面临失传的风险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,充分考虑了方言保护的多样性和实用性。除了收录俚语外,语音库还涵盖了贵阳话的日常用语、成语、俗语等内容,力求全面展示贵阳话的魅力。此外,语音库还具备语音识别、语音合成等功能,方便用户进行学习和交流。
在方言保护工程中,AI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。AI语音*的出现,使得方言的数字化保存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。同时,AI技术还能根据用户需求,生成个性化的方言语音,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总之,贵阳话语音库的建成,标志着我国方言保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加大方言保护力度,充分利用科技手段,让更多地方方言得到传承和发展。同时,我们也要呼吁全社会关注方言保护,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。